知臨設立了科學顧問委員會,為各項生命科技發明的併購目標或取得專利授權的機會,從科學角度提供寶貴意見,加上高級臨床顧問的帶領,落實覆蓋八大方面的評審過程,確保產品管線的市場潛力、科學素質,和顯著的成功機會。
Agrawal博士自2015年10月起擔任芝加哥大學醫學院的頭頸腫瘤外科主任和外科教授,擅於為頭頸部良性和惡性腫瘤患者提供治療;自2009年起,彼執業於芝加哥大學醫學院及先進醫學中心,從事耳鼻喉 - 頭頸外科。 Agrawal博士在頭頸腫瘤外科和頭頸部腫瘤遺傳學領域的工作成果均受到國際認同。彼曾帶領研究人員完成一項有關檢測頭頸部鱗狀細胞癌的基因組的重大研究。其研究團隊公布了有關頭部和頸部癌症的基因組圖譜的廣泛研究成果,包括食管鱗狀細胞癌、食管腺癌、甲狀腺髓樣癌、腺樣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樣癌。Agrawal博士利用這些發現,運用腫瘤基因作為生物標記,改善了頭部和頸部鱗狀細胞癌患者的唾液和血液腫瘤的診斷。Agrawal博士的研究重點是應用癌症遺傳學來設計診斷方法,以減少頭頸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除了臨床和科研方面的貢獻外,Agrawal博士還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彼為醫科學生、住院醫生和院士傳授有關頭部和頸部癌症患者護理的知識。在加入芝加哥大學前,Agrawal博士於2001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完成醫學院課程,及後完成實習和任職住院醫師,並成為該校的副教授。 另外,Agrawal博士獲得了紐約市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頭頸腫瘤外科)和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遺傳學)授予的獎學金。彼擁有多個美國知名醫學協會和機構的會員資格。
LAWRENCE BAUM 博士自2014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藥學院的副教授,並自2017年9月起擔任香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官。 他於2014年至2018年期間擔任香港大學名譽副教授。在此之前,他於2008年至2014年期間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並於2002年至2008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的助理教授。 LAWRENCE BAUM 博士是香港神經科學學會和香港醫學遺傳學會的會員。 LAWRENCE BAUM 博士是腦疾病的專家,專注於抑鬱症,癲癇遺傳學和阿爾茨海默氏病的治療。 他在1994年在聖地亞哥加州大學神經科學系獲得了博士學位。
Francis Szele博士自2007年以來是牛津大學生理學,解剖學和遺傳學系的副教授兼大學講師。他在成體神經新生方面有數十年的研究經驗,並研究了乾細胞,成體神經新生和出生後腦室下區域(SVZ)的遷移。Francis Szele博士在1999年至2007年期間是西北大學的助理教授。 他在1994年至1999年在美國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的Connie Cepko實驗室進行了博士後研究。FrancisSzele博士在199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在那裡他進行了第一批表明腦損傷後成體神經新生增加的研究。
除了在科學顧問委員會任職外,Majzner博士還為我們重新用途的候選藥物SACT-1的某些靶向臨床開發方面提供具體的科學建議和支持。 Majzner博士是斯坦福大學醫學中心血液學和腫瘤學系兒科學的助理教授。 在加入斯坦福大學之前,他曾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Crystal Mackall博士實驗室工作。 他的研究興趣在於針對肉瘤和其他實體瘤的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療法的優化。 Majzner博士從哈佛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並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聯合計劃下完成了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兒科住院醫師身份以及兒科血液腫瘤學的研究金。
WILLIAM WEISS先生目前是北德克薩斯大學藥學院的臨床前服務總監和藥物科學講師。 他在藥物發現和開發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和抗真菌藥在內的抗微生物藥物方面擁有38年的經驗。 他曾擔任Cumbre Pharmaceutics Inc.的董事; 曾擔任惠氏集團的組長17年; 也在先靈葆雅工作了7年。 他畢業於羅格斯大學,獲得微生物學學士學位,並獲得了賓州州立大學和費爾利·狄金森大學的理學碩士學位。
目前,陳桂恆博士是台灣磐安智慧財產教育基金會的高級顧問,並擔任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科技管理與知識產權研究所客席教授、台北陽明大學新藥研究中心的客席教授和顧問。 陳博士於1997年7月在馬里蘭州漢諾威共同創立了藥物開發組織GloboMax LLC (2003年8月被ICON, plc.收購,陳博士亦辭任該公司職務),並擔任美國、歐洲和亞洲眾多跨國製藥生物技術公司的顧問。此前,彼於1995年加入美國FDA,擔任仿製藥辦公室生物等效性部門主任,負責管理和審批美國仿製藥物的相關工作。彼曾於紐約阿茲利的Ciba-Geigy Corporation工作15年,擔任多個高管職位。彼在新藥及仿製藥品研發方面擁有廣泛經驗,負責管理和執行臨床前動物實驗、生物測定發展、藥物代謝動力學的第一至第六階段研究、藥效學、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研究、外判合約、法規呈請、藥物遞送系統的體內評估和新藥開發的所有階段事項。另外,彼於1996年至2009年期間,在馬裡蘭大學巴爾的摩分校藥劑學院任職教授/客席教授;並於1984年至2006年期間,在明尼蘇達大學藥劑學院任職客席教授和國家顧問委員會委員。彼在同行評議的期刊上發表了150多篇摘要和研究論文、發表了200多篇專業報告,並憑藉在人體藥物吸收方面的科學成就,於1995年當選為美國藥學科學家協會(「AAPS」)會員。 儘管陳博士的職業生涯集中在美國,但在過去的14年間也曾為亞洲的製藥和生物科技公司提供協助。彼在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和韓國牽頭召開了多個研討會和論壇,不單經常在亞洲講學,更擔任亞洲許多監管機構的科學顧問。至今,彼成功協助了許多亞洲公司在美國進行技術轉讓和授權交易,並向美國FDA提交了多個監管呈請。 陳博士於1980年1月獲得明尼蘇達大學藥劑學博士學位。